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患者预后较差。一方面是外科手术难度高、创伤大,另一方面是系统治疗突破性进展少,仍以化疗为主。在过去的2024年,胰腺癌外科治疗和系统治疗展现了新的面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认为,这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胰腺微创外科的发展完善,以及新型治疗药物提供了许多潜在的胰腺癌“精准治疗”策略。?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患者预后较差。一方面是外科手术难度高、创伤大,另一方面是系统治疗突破性进展少,仍以化疗为主。在过去的2024年,胰腺癌外科治疗和系统治疗展现了新的面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认为,这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胰腺微创外科的发展完善,以及新型治疗药物提供了许多潜在的胰腺癌“精准治疗”策略。?
非常高兴能够与各位同道一起分享并回顾我们2024年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2025年的发展前景。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目前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且整体的治疗预后并未得到特别显著的改善。但回顾整个2024年,胰腺癌的治疗领域既有困难和挑战,也有进展和希望。
胰腺微创外科飞速发展
从“一刀切”到功能重建的“3.0时代”
自2020年以来,胰腺外科技术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外科技术的精益求精,为胰腺外科治疗带来了巨大变革。具体而言,胰腺外科在面对复杂、高难度、大范围且高风险的手术时,已经能够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与根治性。通过技术的改良与探索,曾经被视为难以逾越的手术障碍,如今在临床实践中已能够得以克服,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在2024年及近期时间段内,以外科技术为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作为世界领先的胰腺疾病诊疗中心,展现出了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微创化。外科手术正全面走向微创,即便是在胰腺外科这一微创技术进入最晚、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领域,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在一批优秀中青年外科医生的努力下,微创手术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团队开展的《胰腺肿瘤外科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创新与应用》课题,获得了202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更令人振奋的是,国内外多中心研究表明,微创手术在胰腺癌的根治性上并不逊于开放手术,且在长期生存方面同样表现出色。这些研究探索,回答了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微创手术能否安全、彻底地切除肿瘤,并带来生存获益。
△《胰腺肿瘤外科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创新与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是手术技术正逐步从微创外科推向显微外科,实现更加精准、精细的操作。对于低度恶性肿瘤、癌前病变等,显微外科技术能够在保留器官功能的同时,实现肿瘤的精准局部切除;可以在胰腺解剖结构内,对细达2毫米的胰管进行暴露和修补。这些显微技术的发展成熟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福音,我们能够在拆除“不定时炸弹”的同时,避免对整个器官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胰腺癌“精准治疗”突破
靶向、ADC、免疫治疗迸发新潜力
除了技术的进步,2024年胰腺外科在治疗理念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全国各大中心开始反思以往“一刀切”的策略,并注重全程化管理。一些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的研究探索,都表明胰腺癌的治疗需要更加注重手术前后的系统性管理。这一理念和策略的转变,相信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获益。
此外,胰腺癌的系统治疗正逐步走向精准化。以往在胰腺癌领域并不十分流行的检测方法和精准治疗手段,如“滴血查癌”的液体活检,病理或基因检测指导的靶向和免疫药物等,如今正逐步展现出其应用潜力。化疗剂型的改良、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现以及其他新型靶点治疗药物的研发,都为胰腺癌的精准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脂质体伊立替康的获批,为胰腺癌患者增加新的化疗选择;ADC则为化疗插上了“精准导航”的靶点,也将是系统治疗研究的“热门赛道”;此外,针对KRAS 12C和12D的精准治疗策略,在胰腺癌领域初步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以往的POLO等研究已经率先为胰腺癌患者提供了PARP抑制剂的“精准治疗”方案,此类靶向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携带BRCA突变的患者。然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确实看到,部分非BRCA突变的患者也能够从PARP抑制剂治疗中获益。2024年,我们团队发表于GUT的一项研究,揭示了TPX2具有DNA损伤修复应答和有丝分裂进展“双重调控”作用,可以作为PARPi治疗潜在的合成致死靶点,未来可以扩大PARPi精准治疗的获益人群。
△TPX2在调节PARPi敏感性中的双重功能模型(图源:Gut.2024 Nov 5)
再者,免疫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无论是疫苗疗法还是细胞治疗,在胰腺癌的治疗中,我们已经从最初的空白状态,发展到了现在可以深入探讨其应用时机和方式的阶段。那么,这些免疫疗法究竟应该作为晚期一线治疗,还是术后辅助治疗?如果是辅助治疗,应该在化疗之前还是之后进行?如何与其他治疗手段协同作用?这些问题,目前都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并且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也已经开展起来了。
总之,我坚信,如果胰腺癌能够在精准治疗理念的指导下,形成新的策略、方案和模式,那么在2025年,我们必将迎来更大的惊喜和突破。